發表文章

陳義郎

圖片
對於我們日常使用的文字  ( 中文 )  , 我總覺得他們的存在是很不尋常的 。 在閱讀前人的書籍中瞭解這些文字造型的由來與演變 , 經常會帶給我 「原來如此」 的興奮感。例如興奮的「興」字居然是來自群體的性狂歡。       我享受著去探尋這些字的原始意象 , 也好奇這些原始意象是如何被簡化成 「符號」,幾根線條就傳達了先民對天地萬物的觀察以及當時的生活方式與文化禁忌。不,我並不想去還原這些字的原始意象。相反的,我以這些文字的原始意象為養份,要在深厚的文化 背景下為這些字衍生出新的意象 。       對於長年進行 「 奇木巧雕 」,自由慣了的我,要在特定的字型字義的限制下展開木雕創作,對我格外具有挑戰性。        一開始也真覺得自己的想像力被特定字形字義給限制住了,後來竟也在這限制下得了竅門,有了新的自由,新的創造力。也正因為這批文字獸不是天馬行空造出來的,而是有所本的,來一個自遠古的、你我共有的文化經驗,我期望文字意象的再創造可以為那些已經被習以為常的文字帶來更多的回想與探索。

吳榮賜

圖片
1948 年出生於南投民間鄉的吳榮賜,早年在鄉間種香蕉,直到蕉業沒落,至廿三歲才北上跟福州神像雕刻名師潘德學藝,他的才華不僅讓恩師把女兒委身與他,後來因緣際會遇到另一位恩師漢寶德教授,在其鼓勵下開始往藝術創作的方向努力。 吳榮賜下刀準確俐落,注重明暗、動態的掌控,更以獨創的「波紋」刀法 ( 或稱「漣漪」刀法、「殘影」刀法 ) 讓原本靜止不動的雕刻展現出時間與空間的流動而享譽藝壇,作品曾代表國家遠赴法國、比利時、哥斯大黎加等地展出。 觀察力極為驚人的吳榮賜,擅長在作品中刻劃出人物的內心世界,對於傳統俠義、歷史人物的神韻氣勢,更是刻劃地維妙維肖,因此有千古風雲人物最佳代言人之美譽。  

謝毓文

圖片
謝毓文,出生於南投縣水里鄉,國立台灣藝術專科學校雕 塑科畢業,曾任台灣當代宗教藝術雕塑大展遴選委員、台中市 大墩美展評審委員、台中市雕塑學會常務監事。      因三哥謝棟樑的鼓勵及家人支持下,便投考入國立藝專雕 塑科,順利錄取,開啟日後藝術創作的契機,在何恆雄、邱雲 等人的教導下,奠定雕塑的基礎。      謝毓文活用在校所學的人體解剖學概念,將比例觀念投入 佛像雕塑,擺脫傳統佛像雕塑不注重比例的刻板印象,在廣泛 參考佛教經典後,將色彩學、素描、透視學、結構學,運用在 佛像雕塑,在眼到、手到、心到的結合下,創作出既保有傳統 色彩又有創新意念的佛像雕塑,甚受信眾喜愛。      得獎紀錄包括:第39 屆台陽美展銀牌獎、大聖創作 福吉獎(相當於第三名)、第27 屆中部美展雕塑部第一名。 由於其在雕塑藝術傑出之才華,於1999 年獲頒第22 屆台灣 省文藝作家協會中興文藝雕塑獎章。     展出紀錄包括:1990 年於台北精華藝術中心參加第一屆 當代佛像大展、首次個展於文建會「文建藝廊」,1991 年於 台南新心生活藝術館、台北火車站文化藝廊,1992 年於高雄 國賓飯店,1996 年三國志人物雕塑展於台北天壺藝術中心、 瑰寶軒、台中市世代藝術中心,1997 年於新竹科學園區遠東 商銀、耕讀園新竹店,1998 年銅雕個展於三義大漢藝術等。      在全台多間寺院都可看到他的作品,如:台中福慧寺、嘉 義靈嚴寺、台北縣金山鄉慧明禪寺、高雄縣六龜鄉護國妙崇寺 、 中壢圓光禪寺、屏東千華寺、屏東蓮雲寺和法鼓山……等。      出版著作包括:《英雄‧ 菩薩》、《謝毓文三國誌銅鑄 作品系列》等。

楊鴻謀

圖片
擅長以檜木.牛樟木等高級木料,以獨特的個人風格,將木頭天然的紋路張顯得更具藝術性。 新近創作的樟木作品,頗具剛強力道,邀請體相用禪藝會館為作品進行文創加值,禪藝偈名:"征服" 作品天然的木紋加上其雄糾糾的造型,恰似那爭戰萬里的鐵木真,氣勢非凡。

莊進福

圖片
西元 1954 年,台東都蘭村某日,一個平凡的男孩誕生,他的父母給他一個俗又給力的名字莊進福。 14歲那年,為了討生活離鄉背景,來到台南當學徒學習木雕,就這樣與雕刻刀、木頭擦出火花,成為終生的志業。 1972年出師,從事日本神龕、地方廟宇花鳥人物等木雕工作,扎實雕工與創作基石。 1996年轉型「達摩與觀音」自然巧雕立體創作,當一塊渾沌的原木經過不斷思索與內化後,去除多餘,精雕留下來的,一座座「達摩與觀音」與自然天成的木紋背景融為一體,感動莫名,這是激勵我不斷創作的泉源。 其間,曾多次參與各協會聯展。

官小欽

圖片
58 年次 ,23 歲入門習藝木雕 , 師承多位老師 , 經過允長創作歲月的洗禮 , 官小欽體驗到要做為一位木雕藝術家 , 必須不斷努力 , 不斷學習 , 這一點官小欽做到了 , 這是他隱藏在血液中的天賦潛在的藝能加以培植 , 使得他能夠從心靈深處長出胚芽 , 茁壯與成長 . 這種自我省思與認知的過程 , 對官小欽十餘年的雕刻生涯體驗相當深刻 .